中庸之道作文示例一
從小,就在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的耳濡目染中開始好奇了,讀《三字經》時鬧出的笑話還歷歷在目,轉眼間《千家詩》,《千字文》《弟子規(guī)》都已經是回憶?,F(xiàn)在,我愛看《大學》《中庸》《論語》《詩經》。
其中,我最喜歡的是《中庸》,強調“誠”,認為“誠”是實現(xiàn)“中庸之道”的關鍵。我尤其喜歡“誠者,天之道也,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誠者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從容中道,圣人也。誠之者,擇善而固執(zhí)之者也。”這段話無論于古于今都有其積極意義。處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,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﹔處在下位的人要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途徑的,他先要獲得朋友的信任。
不能獲得朋友的信任,就不能獲得上級的信任﹔要獲得朋友的信任,他先要孝順父母親人,不孝順父母親人就不能獲得朋友的信任﹔孝順父母親人是有途徑的,他先要自身真誠,自己不誠心就不能孝順父母親人﹔使自己真誠是有途徑的,他先要明白善道﹔不明白善道就不能使自己真誠。真誠,是天賦的品德﹔使自己真誠,是人為所得的品德。天賦真誠的人,不必勉為其難就能符合善道,不必苦心思慮就能獲得善道,從而從容不迫而達到中庸之道,這種人就是圣人。
使用自身真誠的人,他必須選擇至善的道德并堅守不渝。誠實,是儒家學說的典范,是民族文化的精華。朱熹云﹕“誠之者,未能真實無妄,而欲其真實無妄謂,人事之當然也。”指人生活于自然界中,應學自然之理,遵循自然之法則,真誠實在做人。
孔子強調了個人的道德修養(yǎng),提出了德的內涵,即仁、義、禮、智,進而又推導出了天下人共有的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五達道,突出了實踐此三達道的三達德﹕智、仁、勇。而后又從知行關系的層面,論述了如何學習實踐三達德,提出生知、學知、困知,安行、利行、勉行三次等次。
孔子認為只有知道了這些才知道了“修身”治人知治理天下。天道就是誠,真實無妄。圣人和天道同一,是自然之誠。圣人不用勉勵,不用思考就可以從容而達中庸。人道則往往不減,必須經過自反,緊緊抓住一個“善”字,才能達到中庸思想。希望人們能按“誠”來“明善”、“誠身”,堅持儒家思想,恪守中庸之道。
中庸之道作文示例二
面對一項新活動,引領者沖鋒陷陣,參與者隨波逐流,質疑批評者滔滔不絕,唯有靜靜旁觀者,冷靜心智,靜觀其變。在我看來,沖在最前面并非一定就是成功者。靜下心來,適時地做一個旁觀者,三思而后,方為中華文化所提倡的中庸之道。
靜下心來,靜觀望,曉時勢,乃是一個思考、總結、豐富自我的過程。二戰(zhàn)時期,當世界各國戰(zhàn)成一團,世界陷入一片混沌之時,美國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(tài),不斷總結敵方戰(zhàn)術特點,以應對不測,以至于后來的參戰(zhàn)能直接給予敵人有效的致命一擊,體現(xiàn)的不正是“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”的觀點嗎?子曰:三思而后行。于成功來說,經驗無疑使通向彼岸的航船,通過旁觀這一過程,思考、總結、歸納,在偏安的一隅,找到自己成功的哲學,乃通向成功之捷徑所在。
沖在最前面,未免顯得過于魯莽,在后面指手畫腳,也顯得迂腐而懦弱,而處于中庸之道的旁觀者,在我看來方為理想??v觀歷史,法國大革命中的資產階級政黨,以沖鋒陷陣之姿態(tài),成為革命的領頭羊,然而,經驗上的不足最終使他們以失敗告終,還釀成了“巴士底獄”的慘劇。由是觀之,沖鋒陷陣,并非成功之良方。百年以前,新文化運動興起于華夏大地,先進的知識分子主張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,這遭到了不少守舊派、頑固派的質疑與炮轟,然而,迂腐的批評者終究未能得逞,“新文化”之花開遍了華夏大地,使中華文化擁有了新面貌。不難看出,固執(zhí)的批評家們,終究會成為時代的棄兒。而相較于上兩者,隨波逐流的參與者又更顯盲目、無主見。唯有靜靜旁觀,顯得較為無可挑剔。
然而,所謂“靜觀其變”,并非教導人們被動接受而無所作為。旁觀者,乃是在旁觀后適時參與,方顯其價值所在,旁觀所得之經驗才不至白白浪費。旁觀者不同于引領者,在與他們會總結思考;不同與盲從者,在與他們有自己的目標與主見;不同于批評者,在于他們保守中又略帶開放的胸懷。做一個合格的旁觀者,只旁觀怕是遠遠不夠的,選擇時機,適時參與,方為靜靜旁觀之價值所在,方為中庸之道的真諦。
愿我們學會冷靜,學會總結,學會旁觀;也愿我們擁有開放,擁有勇氣,擁有在靜靜旁觀之后參與其中的膽識與魄力;愿我們都能體會中華文化里中庸之道的美妙,做一個合格的旁觀者。